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创新创业成长成才规划措施?
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、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,瞄准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,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,使课上课下、线上线下、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,使认知、体验、思考和感悟相统一,使创新创业教育惠及每一名学生。
健全的制度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障。目前,大学创新创业工作正处于初始阶段,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,不断进行制度创新,逐步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,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,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、创新创业基地、学校资助经费管理、创业孵化等方面均有制度的保障,让学生创业团队可以获得政策、资金、场地和智力等诸多方面的支持。
一些搞科研的大学老师会去做创业创新项目,感觉他们学术上也挺受认可的,为什么还折腾没法落地的创新创业?
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:马云已经很有钱了,那为什么还要去赚钱呢,静静的花钱不香么?
首先,学术上的认可范围只在学术圈。学术理论的认可度远远达不到可落地的科研项目。
其次,落地的创新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就感和经济利益,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。
最后,学术生活也是很枯燥的,能把自己的学术创新落地实现也是一种生活方式,人生就是要多姿多彩,一成不变的会让人憋疯。
就因为不容易落地,才要折腾的把项目落地。
大学老师和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所从事的科研工作,本质上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为目的的,尤其是工科专业。科研做的好,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,相当于打开了一扇门。真正的功夫就是落地。落地涉及产业化,成本控制,质量管理等专业问题,其难度不低于科研本身。
一项成熟的科研技术,广泛应用在工业界,至少需要5到10年的时间。就像Hinton提出深度学习原始算法是在2008年,但是科研领域的广泛应用研究已经到了2012年,工业界的大规模实践就要到2014年以后了。现在人工智能三巨头大都在头部互联网公司担任重要研发职位,试问如果不折腾,好的技术如何能落地呢?
从科研学者的个人角度说,科研本身是不能挣钱的,只有通过产业落地,才能增加经济收入。从产业界来看,是需要一线的科研学者,参与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的。这是一个双赢的游戏。美国之所以在技术领域独步全球,正是因为在科研产业化方面的专业化管理。所以对于大学老师的所谓折腾,要鼓励。
除了特别重大的理论突破,比如相对论之类以外,科研成果产业化才是社会真正认可的成就,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。在提倡大学研究人员理论突破的同时,也应该大力提倡大学研究人员创业创新。
做创业创新项目很精彩,很有挑战性,世界上很少有什么事情比创新创业更惊险***,让强人上瘾,乐此不彼!
我有一有个好朋友,博士毕业于世界前十名校,回国前发了不少机器人领域顶刊论文,并成为C9大学老师,未来学术之路本来比较清晰:青基,面上,优青,杰青。可这小兄弟看到身边不少教授搞创业开公司,也就一个猛子扎进去了。短短五六年,拿到多轮融资(对赌),没日没夜,让他早生华发,身体变差,性情也变得急躁容易发火,创新创业多难!!再好的技术没有赚回来钱都只是技术,市场就那么大,别人都在拿来主义,把机器人都做成***价了,他还一直想做原创研发,做技术引领者,自然在市场面前一筹莫展,进退两难!
不是好技术产品没法落地,应用十台一百台营收千把万,并不是真正的落地,只能叫产品样机推广应用。产品落地是指可大量***的营收过亿的应用,这主要靠商业模式!科技人员创业,弱在商业模式,没把赚钱的事想明白,就凭一腔热血和技术自信去干了。
大学科研老师创业也是一条难以回头的路,只要没有山穷水尽,就勇敢战斗下去吧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